通知公告  ·  NEWS

中铁科研院又一创新工作室上榜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024-04-04 10:39:48 |   作者: 米乐官方

  12月13日,四川省总工会发布《四川省总工会关于命名第六批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决定》(川工发[2023]57号),在全省命名100个“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铁科研院詹显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为充分发挥劳动模范、专家型职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中铁科学研究院创建了詹显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把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作为主要任务,将科技和管理成果用于实践,通过“传帮带”放大品牌效应,培养出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能手,造就了一支学习能力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科研和管理团队。

  詹显军作为中国中铁信息化专家,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西南院工程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从事科研工作二十余载,深耕于工程监测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研究领域。早在2002年,在中铁科研院西南院便提出走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之路,詹显军和研发团队瞄准了“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信息化”这一科研点。他认为,如果监测工作能够信息化和自动化,就可以将技术人员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将精力投入到数据分析、数据处理以及预警评估等更重要的工作中去。经过长达7年时间的攻坚克难和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成功研发设计出“隧道监控量测信息处理单机软件”,实现了监测数据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并将成果整合应用到贵广、宜万、南广、云桂等铁路监测项目的实践中。

  2011年,中国中铁受国务院国资委委托,开展重大科研项目“隧道防坍塌预测报警系统”课题研究,詹显军作为课题主要研究人员,颠覆传统监控量测模式,使得隧道及地下工程监测进入信息化管理新时代。

  “隧道防坍塌预测报警系统”的诞生及不断迭代优化,解决了施工监控过程中人工抄录繁琐、成果资料散杂、信息反馈滞后、数据追溯困难、无法全面监控等痛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套能够规范现场作业行为、自动化分析处理、快速反馈决策信息的监控量测信息化工具,真正的完成了标准化、数字化管理,获得了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詹显军在工程信息化探索上渐入佳境,相继带领团队研发了“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系统”“隧道收敛激光监测系统”“隧道施工风险防控平台”“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与评估信息系统”“轨道交通施工监测信息系统”“地铁边界监控系统”等监测系统,在玉楚、遵余、重遵等20多条高速公路,中老、宝兰、西成等30多条铁路,重庆、昆明、贵阳、深圳等地铁以及滇中引水工程中成功应用。“铁路隧道施工监测系统”在2018年成功入库国家铁路局铁路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2019年“轨道交通施工监测系统”入选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2021年“隧道及地下工程监测系统”入选国资委科创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在2022年获中国施工协会首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二等奖,被录入中国中铁第三届实用技术创新大赛实用技术成果名录。

  在詹显军看来,工程监测技术信息化变革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要一直创新、钻研。多年来,他主持了国铁集团重大课题“数字化隧道技术探讨研究”、四川省科技重点项目“智慧管廊运维任务逻辑与安全响应机制研究”等10余项课题,主编了国铁集团《铁路隧道监控量测作业规程》,研究成果获铁道学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中铁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2项,2023年又获得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一项项成果和奖项,见证了詹显军在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正因为有他的推动,使得西南院信息化品牌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山岭隧道监测信息化、轨道交通监测信息化、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信息化、地铁运营保护区信息化、投资公司数字化项目管控平台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成就,早已转化为近亿元的创收。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时代,站在监测技术的最前沿,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蒸蒸日上的今天,作为中铁人、隧道人怎么拥抱新时代信息技术在隧道领域的应用,詹显军表明他将和团队一起在中铁科研院的“十四五规划”指引下,持之以恒地投身于信息化产品研制,推动公司品牌建设迈向新的台阶!